“逻辑能把你从A带到B,而想象力可以把你带到任何地方。”作为活跃在上世纪初的伟大物理学家爱因斯坦,没有人不熟知他为人类所作出的卓越贡献。他率先对黑洞作出预言,一种存在于太空中质量极大的天体,如同宇宙中的“吞噬之口”,将周围天体不断吞噬,引力极大,连光也无法逃逸。
2019年4月10日,人类史上首张黑洞照片面世,照片显示它有点像孩子吃的甜甜圈,中心为黑色的明亮环状结构。这一发现证实了爱因斯坦广义相对论的成立。
近五十年来,宇航业得到了长足的进展,人类自1969年登上月球后的第一步起,便愈发不可收拾,在外太空中,人类不断探测到太阳系、银河系以外的星系,甚至发现了距离我们40光年的类地球行星,这一重大发现引起了人们极大的兴趣和猜测,是否有像人类这样的高等智慧生命存在?人类到底从何而来又将走向何处?这些终极的生命问题一直拷问着地球人。
科学与艺术相辅相成,这些发现为文艺创作者提供了源源不断的灵感和素材,科幻电影为人们畅想未来提供了想象的空间。继《地心引力》《火星救援》《星际穿越》等科幻电影后,《星际探索》这部电影颇具看点。故事背景设置在未来某个时空,人类科技取得了突破性进展,在月球、火星甚至太阳系边缘的海王星上都设立了人类探索宇宙的太空空间站。
在导演如琼浆似挥洒的想象力以及空间布景中,我眩晕地感受着宇航员在太空中行走的艰辛,终于看到了故事的主线:一位执念过深的父亲,穷尽一生,在浩瀚宇宙中寻找外星人;一位追随父亲梦想的儿子,在太空中寻找父亲,试图解开困扰他多年的心结。
“我为什么要在此?”当罗依踏上月球中转站,看到月球上无处不存在人类对资源的浪费、侵占以及掠夺的情景时,无不疲惫地说道。一切都没有改变,人类依然将在地球上的那一套疯狂的做法搬到了其他星球上。据联合国最新报告显示,全世界800万个物种中,有100万个正因人类活动而遭受灭绝威胁,全球物种灭绝速度已经大大高于1000万年前。未来地球生存环境堪忧,人类将目光投向太空,不仅仅是探寻生命,觅得本源,更在寻找新的栖息地。
太空中是否真的存在智慧生命?它们是友还是敌?一切都是未知数。霍金曾预言,外星人将毁灭人类。不少科幻小说家也持同样观点,在刘慈欣创作的《三体》小说中,就曾提出过黑暗森林法则,每个文明都是带枪的猎人,他们小心翼翼在丛林中行走,一旦发现其他文明,将拔枪消灭之。在影片《星际探索》中存在着同等威胁,而这威胁却来自人类本身。被带入外太空做实验的猩猩突然反噬人类,当狰狞的猩猩突如其来地出现在大银幕时,让人不禁骇然。在极端环境中生存的动物以及人,都发生了生理和心理的巨大改变。不仅是猩猩,还有父亲——同伴无法忍受长期孤寂及虚无的探索,提出返回地球,而父亲却不惜结束他人生命来坚守执念。这不禁让人质疑:这种探索是否有意义?
千万年来,当人类站在洪荒漠野上,仰望天上的日月星辰时,产生了无限遐想,人类的认知也随着想象的脚步越走越远,从地心说到日心说的跨越式发展,宇宙飞船到太空站的建造,哈勃望远镜到分布全球的射电望远镜,在那璀璨而神秘的星辰召唤下,人类试图用各种方式探寻太空,寻找我们不是唯一的答案。但直至今天,那里依然广袤无垠,一片静籁。我们为何不将更多的目光投注自身,保护自己赖以生存的家园?因为,我们的存在是多么幸运和偶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