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神话或科幻小说中才会出现的“幻影移形”魔法,居然成功“渗入”了网约车领域。据《浙江法治报》报道,一名辞职软件工程师研发并在网上出售可以绕过手机防护系统,随意修改定位和虚增车辆运行里程的软件“小尾巴”,被部分网约车出租者、驾驶者纳入“业务实践”,以此来达到虚构“打车费”,诈骗乘客钱财的犯罪目的。虽然这样一条黑色产业链已经被打掉了,但如此“高科技”的诈骗手段依然让人吃惊,由其暴露出的相关监管漏洞更令人忧虑。
“小尾巴”这种极易成为犯罪工具的软件是如何被开发出来并得以在网上公开销售的?按照辞职工程师俞某某自己的说法,“小尾巴”最初主要是一些境外网游玩家在用,但他自己也清楚,现实中很多顾客是网约车司机。司机买它干什么?不言自明。现在,俞某某因犯提供侵入、非法控制计算机信息系统程序、工具罪被判刑。但是,对于此类“科研”和“经营”的监管缺位问题,特别是电商平台对商户、商品的审核漏洞,必须予以重视并及时填堵,否则,将来还不知道有多少类似的“神器”走上市场。
另一个问题是,“小尾巴”这样的“神器”为何偏偏精准锚定了网约车市场?这恐怕与网约车平台特有的管理和经营模式有关:平台经营者与司机之间并非传统意义上的劳动关系,而更像是平等的合同关系。双方除了依照协议合作、分成之外,平台对网约车司机身份、运营行为的审核、管理、监督,无论细度还是深度都严重不足,从而为“小尾巴”捭阖其间提供了机会。就拿本案来说,若不是受骗单位投诉,这样的严重情况恐怕很难进入平台管理层的视野。据报道,使用“小尾巴”虚增里程作案,除了杭州,在北京、广东、上海等大城市均有发现——这里面的“水”到底有多深,让人细思极恐。
管理的低成本性、参与的便捷性、合作形式的灵活性,这些特征是近年来平台经济快速发展的重要原因,然而,这种管理方式滋生出来的问题也越来越多。除了网约车的“小尾巴”,目前比较典型的还有外卖骑手权益保障缺位、直播平台侵权乱象、电商平台“神器”泛滥,等等。在“黑灰科技”面前,为什么平台经济远比传统经济形态更容易“沦陷”?管理上的低投入和法律责任方面的“撇清术”,恐怕是主要原因。倘若类似问题不断积累和爆发,平台管理模式的弊端将愈加明显,甚至可能出现“成也萧何,败也萧何”的结局。
平台经济之败,当然是大家不愿意看到的。补救之路何在?进一步压实自身监管责任,加大管理投入,在此基础上充分发挥其便捷性优势,可能是最为明智的选择。强化管理,“课”要补足,“费”要交足。增加管理投入,看似加重了自身负担,但对于平台经济长远健康发展而言,既必要,也明智。目前,针对网约车平台主动监管缺位问题,杭州市多部门已在联合推动行业治理。期待类似的行业治理能早日“内化”为平台的自觉行动——当然地域不限于浙江,行业也绝不限于网约车领域。